农药

江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地轮作休耕 化肥

 

新华日报

由于资源开发强度大、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都是长江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我省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土地轮作休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精准施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站在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兴杨路上,一眼望去水稻长势喜人,顺着机器轰鸣声,抬眼便能瞧见不远处正在进行机械化水稻施肥。

“我们针对水稻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农户上门服务,到田间进行取样,定制施肥方案,再利用水稻机插缓混施肥技术实现‘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的化肥减量效果。”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天兵说。

省农业农村厅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土壤肥料首席专家殷广德介绍,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扎实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成效显著。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实行有机与无机肥结合、速效肥与缓控释肥配合、农机农艺融合。在农机购置补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建设等政策支持下,2017年以来,在姜堰、昆山、江宁、六合、仪征、海安等地开展在机插秧时同步施入缓控释肥料或配方肥料试验示范,总结形成江苏特色的“三替一减”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去年全省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10.56%,其中沿江八市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12.94%。”殷广德说。

化肥减量增效的同时,沿江八市还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去年全省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13.7%,其中沿江八市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15.8%。

轮作休耕,让土地“喘口气”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耕地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严格保护数量,二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是切实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唐明珍说,“我省尤其是沿江苏南地区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既有利于降低耕地利用强度,促进耕地休养生息,优化茬口布局,也有利于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还有助于培育中高端稻米品牌,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种田大户魏清的1000亩土地“荒着”,见不到庄稼,可他本人一点也不慌:“以前稻麦连着种,土地也精疲力尽,种点绿肥让它休息休息。”

南京是稻麦两熟地区,推行小麦季节性轮作休耕,就是以轮作养地作物或生态休耕替代小麦种植。“去年,南京完成耕地轮作休耕三年试点任务,开始整体推进。”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正良介绍,目前包括江北新区在内的7个涉农区已实施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的土地面积超27万亩。

2016年、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9省(区)实施轮作休耕试点,我省作为非试点省份主动作为,同步启动自主试点。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约5000万元,在耕地利用强度大、生态保护压力大的苏南、沿江、沿海等部分地区先行开展试点,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逐步显现。

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我省列入全国试点。同年11月,我省决定在苏南稻麦轮作地区全面推行秋冬季节性轮作休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累计达330多万亩,其中苏南五市完成140多万亩,大大促进了耕地休养生息和生态环境改善。

整省推进,畜禽粪污变废为宝

畜禽养殖污染一直是长江流域治理污染的难题之一。实践证明,既要保证肉蛋奶等产品的供应又不污染长江,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有效途径。

泰兴市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去年该市存栏生猪59.1万头、家禽494万羽、肉羊7万只、牛3115头,各类畜禽折合猪当量存栏75万头左右,年产生粪污185万吨。“这么大量的粪污如果排入长江,‘一江清水’恐怕难以实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其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绿色经济。”泰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君说,泰兴积极推广种养平衡、立体种养、农牧结合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应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生物降解等新型处理方式,配套建设沼气工程、光伏发电、有机肥厂,因场制宜流转土地种植果树、优质稻麦,使用沼液、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作为全国第一批整省推进的4个试点省之一,在中央扶持东海、射阳、泰兴、灌云等22个畜牧大县的基础上,省级每年统筹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奖补等资金支持非畜牧大县工作开展。根据农业农村部养殖场直联直报平台初步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7%,其中沿江八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3%。